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73页(第1页)

  总之,池宁推荐俞星垂接任内官监掌印,不仅合情合理,甚至还有点屈才了。

  帝迅在心里想通了这一层,他负手而立,虽然内心已经认可了池宁的提议,但还是要问:“你把你的师兄推荐给朕,是何居心?”

  这和你自荐当内官监的掌印,又有什么区别呢?

  “《韩非子》讲《吕氏春秋》中曾总结:‘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。’陛下问臣的是,谁适合当内官监的掌印,又不是问谁是臣的师兄。臣举荐俞星垂,只因他确有才干,是最适合的人。臣正是以为你心中坦荡,才不会因为他是臣的师兄,就避嫌不提。”

  举贤不避亲的前提,便是不怕遭人非议,也不惧与人雄辩。

  池宁当年是下死命读过书的,在引经据典、旁征博引上,总能做到有理有据,师出有名。他站在那里,就是一股子正气凛然。

  这套辩术算是比较简单的阳谋了,突出的就是一个正大光明,问心无愧。

  帝明明对池宁带有偏见,都被说服了。

  无为殿内,久久再没有了说话的声音。帝不知道在想什么,池宁的打算是敌不动我不动,反正就这么耗着呗,看谁能够耗过谁。

  帝在想得其实挺简单的,他就是由池宁的一套话,联想到了如今前朝正在争执的事,活学活用,消化了半天后,才试着再次问池宁:“哦?那朕怎么没见你推荐过与你有仇的人?”

  宛如一个活体杠精。

  “因为与臣有仇的人,一般都已经在牢里了啊,”池宁就知道帝会这么问,也早已经准备好了说辞,“这等又坏又愚又无用的人,又怎么能推荐给陛下呢?”

  “也不是所有人都被关起来了吧?”帝至今都没有现,他们谈话的节奏已经被池宁悄然掌握。当主动方与被动方被置换,在这样的场景下,不管帝再问出什么问题,都不再能够成为可以为难住池宁的问题。

  “既然陛下这么说了……”池宁深深地给帝磕了头,因为不想被帝看到他眼中藏着的野心,“其实臣一直都想斗胆举荐司礼监的马太监。”

  “马文?举荐他做什么?”帝皱眉,明黄色的龙袍上写满了问号。

  “举荐他设立全的缉事厂,专管天书教一案。”天书教的问题比较复杂,在池宁去江左前就已经初露端倪,是在京城崛起的一股邪门势力。不过在池宁从江左回京之前,天书教就已经因意外而暴露,被迅围剿了。在这次清算中,朝廷才现不少中央集团的宦官都不知不觉中了招,牵涉其中的数量高达数百人。

  这真的让人不由得背脊一凉,十分后怕,至少帝是该感觉到后怕的,有这么一股力量,早已经渗透到了伺候在他身边的人之中。

  若没有现,后果会怎么样呢?

  马太监那个叫黄三娘的家眷,若不是在真静寺遇到了池宁,谁又能现她其实是天书教的探子,乃至于他们竟然已经在准备着死灰复燃了呢?

  而如果没有黄三娘的拖累,马太监早就已经顺理成章的接任东厂了。

  马太监现在对于帝来说,就是个鸡肋,用了忌惮,不用又不行,因为马太监是刘皇后当年参加选婚时的举荐宦官。比起不讲情面的有琴太后,刘皇后对马太监这个于她有知遇之恩的宦官可以说是信任有加。

  帝与皇后之间没有什么爱情,但有着足够的尊重,两人少年夫妻,一路扶持着走到今天不容易。更不用说皇后还很可能秘密怀了嫡子,帝不能不考虑皇后的感受。

  东厂提督之位的空悬,也让帝感觉到了种种不便,就像是一个人突然失去了他的眼睛和耳朵。

  这个事也不能再拖下去了!

  如今池宁给了帝一个全的思路,让牵扯进天书教一案的马太监,自己去调查天书教,由此来证明他的忠心。若他真的有问题,那皇后也不会再有什么话;若他没问题,那……

  “臣师父少时,曾随杨大人习字,”杨大人是肃帝朝时德高望重的内辅,有名的有识之士、中兴之臣,他教出了不少青史留名的好太监,池宁扯出杨大人这面大旗,就是想让自己的话更有可信度。

  “杨大人对臣师父说,天下之术,不过‘制衡’二字。

  “相对平等,才有展。

  “内与司礼监的产生,便是一场必然。”

  内与司礼监,一个外相,一个内相,彼此缺一不可,呈掎角之势,这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启朝政。若势力失衡,不管是臣子手上的权力高了,还是宦官手上的权力高了,皇帝都有可能被架空。但当它们持平时,皇帝不仅不用辛苦,还能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。

  这也是司礼监会走向大内第一署的必要性。

  张太监看到了,学到了,也明白了这是对于宦官群体最好的一条光明之路,这才主动退让,没再与兰阶庭相争,斗个两败俱伤。

  池宁对天和帝提起这段,只是为了佐证他接下来要说的邪门歪道:“东厂诞生之初,是为了与锦衣卫产生制衡,太宗不相信锦衣卫,觉得自己的身边人更值得信赖。但天和帝朝东厂的势力达到巅峰,锦衣卫只能避其锋芒,如今已隐隐有了从属之意。换言之……”

  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来制衡东厂了。

  帝也不是那种彻彻底底的蠢人,池宁把话说得这么明白,答案就差递到他的嘴边,他不可能再不理解池宁的意思。

www.bylwen.com 月亮小说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