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二十章 利诱(第1页)

朝鲜给郑芝龙准备的基地就是济州岛,一个朝鲜本身看来就鸡肋的地方。

既然要做戏,就不能给弘文朝廷反对的理由,也要让乾圣朝廷看到自身的决断和价值。

选个芝麻绿豆的小岛,不说作用有限,也驻扎不了多少军队,自然不会让乾圣朝廷感到威胁。本土选一块地方,利益受损太大,朝廷上下无法通过。只有济州岛,这里面积足够大,且本身就是鸡肋,弃之不可惜。

洪武年,大明驱逐北元,接管济州岛,还是高丽的朝鲜顺势上表,请求归还济州岛。朱元璋老农思想,加上明初需要休养生息,制定了十五不征,便同意了高丽的请求,但实际管理权依然在大明手里。

济州岛必须为大明养马,按时上交马匹,另外大明也将济州岛当成了发配地,那些争霸天下击败的对手,陈友谅、方国珍、蒙元等家眷亲属陆续来到岛上,一直到永乐朝建立为止。

济州岛上不是汉人就是蒙人,自然对朝鲜人不感冒,经常发生叛乱。朝鲜还是用了招抚这一招,分化瓦解,才平息济州岛连年叛乱。叛乱平息了,征税并不顺利。

济州岛本身人就少,岛上还抗税,朝鲜索性降低管理成本,只安排极少量的官员,让济州岛自理。

将济州岛当基地最合适,本来就没几个税赋,岛上基础建设也不好,大明要济州岛当基地,肯定会进行建设,还会带来人口。将来大明不再使用这个基地的时候,朝鲜就能收割果实,稳赚不亏。

郑芝龙得到消息,马上将其汇报给朱存枫。正好淮河江北地区均田没那么快完成,可以等一等,于是朱存枫让郑芝龙和海军演戏,引诱朝鲜,为将来出兵朝鲜做准备。

当下黄河夺淮入海,淮河流域几乎年年洪水泛滥,必须要治理。朱存枫计划在河南地区炸开黄河缺口,引导黄河改道从山东入海,如此江北就能成为粮仓,百姓也不必年年对抗天灾。

想要达成这个目标,实地考察必不可少,也要做许多准备工作,这些都需要时间,越早进行越好。

郑芝龙接到朱存枫的命令,先是不敢相信,再三确认后,陷入犹豫之中。

();()  疍民北上,取得做梦都没想到的平等地位,果真感激涕零,愿意为朱存枫赴死,更别说海军的待遇还很好,几乎所有北上的疍民家庭都至少出了一個人。

海军人员快速到位,船只反倒成了问题,朱存枫只能先让王满仓训练海军士兵操炮和射击,以及风帆战舰的炮战理念,摒弃接舷战。

学习和实践要结合才能学得更快,不可能让海军一直等战船,朱存枫买了许多造船方面的书籍,找到了蒸汽弯木法等可以加速造船的技术。

造船最费时间的是阴干木材,这个平台可以解决,能节约3-5年时间,紧接着就是弯曲木材了。造船所需的弧度,天然木材很难长成那样,就需要人工弯曲,弯曲后木材内部会产生应力,必须等待一段时间使其自然消减,这样才可以继续后续建造工作。

有了蒸汽弯木法,可以大大减少等待时间,让造船所需的三年时间削减为一个月到一年。

风帆战舰到底是过渡性船只,不需要服役几十年,也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,况且朱存枫有无数物资,不怕损耗,加快建造速度,以量取胜才是最优解。

有了材料、方式方法,最缺的就是工匠了,北方找不到只能从南方找,既然郑芝龙愿意投诚,朱存枫索性让他代为招募。

这个要求在郑芝龙看来就是让他贡献船工,以船发家的他很明白船工的重要性,比海盗水手还重要,所以他一直养着一支庞大的船工队伍。这是郑家最后的底牌,哪怕有一天出了变故,只要有这支队伍在,就能重新建造战舰,恢复往日荣光。

朱存枫这招在郑芝龙看来就是釜底抽薪,是投名状。

望着刚刚从登莱返回,一船船卸下的钱粮,郑芝龙认为,这是朱存枫给他预支的嘉奖,购买船工钱,以及最后通牒。

朱存枫善于利诱,这次对付朝鲜同样如此。他让郑芝龙假装袭击登莱,缴获大批物资,让朝鲜人看得眼红。同时郑芝龙会要求朝鲜出兵配合行动,与郑家一同前往劫掠。

朱存枫自然不会让朝鲜真的登陆袭扰登莱,要的是朝鲜调集本国船只,然后上门送死,同时给新建海军送实战经验,一举两得。

();()  朝鲜先出兵,将来大明就有出兵的理由。消灭了朝鲜船只,将来海面上就不会有骚扰,可以省去许多麻烦。最重要的还是实战演练,见过血的和没见过血的士兵完全不同。

最终,郑芝龙还是将船工送到了登莱,并非全部,一半。一半就够了,登莱这里有无数节约人手的工具,优质工具,一半船工也有几百人,足够让造船台全速运转。

朱存枫早早在登莱建造了干船坞,三处,非常大,原本是为千吨铁甲舰准备的,如今建造木制飞剪船绰绰有余。

一个月,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三艘飞剪船如期下水,船体为欧式,船帆为中式,长32米,宽8米,吃水4米,总吨位300吨,最高航速可以到12节。

火炮到是不多,只有12门。不是火炮数量建造不足,是飞剪船的结构和稳定性不适合装备大量火炮(飞剪船出航前会在船尾装载压舱货,使船头翘起,航行时完全脱离水面,更有利于劈浪前行)。尤其是二六三这种强后坐力火炮,一旦数量多了,一次齐火说不定就把船掀翻了。

反正以当前世界风帆战舰的性能,以二六三火炮的强大,靠近了打就行,不需要太多数量,基本上只要命中一发就能结束战斗。

这个吨位当下足够使用,大明福船四百料主力战船也才一百吨,海上马车夫荷兰使用的常规战舰也才400吨左右,要到几十年后才发展到上千吨。

三艘“巨舰”下海,引来无数人围观,被郑芝龙派来当联络员的郑芝豹也在,初步海试过后,他连连赞叹。

亲身体验过新式火炮,常年漂在海上的郑家人一眼看出炮战的强大,更明白将来海战将会成为主流,故而船速就很重要。

登莱这边还真就造出了船速匹配的战舰,而且一月就能下水三艘。

望着如山堆积的材料,郑芝豹明白,东海不久之后就要改姓了。

www.bylwen.com 月亮小说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