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0章 流 年(第1页)

翌日午后,城主府。

昨天自灵源村一行后,周勃回到城主府,脑子里便一直在想着那里的所见所闻。张家在安置区的种种作为,是有颇多可引鉴之处的,若能好好总结下来,推行于各地方,未尝不能造福万民。若各地方官员皆按此实施,不仅有利于安置工作的开展,也必可减少百姓诸多苦痛。想到这里,周勃连忙伏于案上,奋笔疾书,将灵源村之事一一细写下来,准备上书皇帝,将此方略,提供给其他地方,以作参考。只是写到防疫的部分,却有诸多不明就里之处,毕竟是要呈给帝皇朝堂的,自然不能马虎以待,因此想着,这些事情,既然是张恪提出来的,不如明天问问他。忍着心痒难耐,到得翌日午后,张恪到来后,连忙将他招到眼前询问了起来。

张恪听完老师的询问后,笑道:“我一个小孩子,哪里会懂防疫之事。只是因为家里有本书叫《温疫论》,是一位叫做吴又可的医师写的,我就将里头的一些讲法跟张叔唠了唠,没想到张叔还真用上了。”

周勃闻言,皱眉想了想后,疑道:“《温疫论》?吴又可?我怎么竟不曾听过?”

张恪闻言,伸手入怀,掏出一本书,双手递给老师。昨天晚上,张远回府后,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张恪后,他就料到老师或会对此有所疑惑,因此早有准备。唉,以后还是要跟张远说一下,别为了拍马屁,把啥事儿都招了,不知道少爷想低调一点吗?

周勃接过书,便立即翻看起来,《温疫论》开篇有云:夫温疫之为病,非风,非寒,非暑,非湿,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。此异气,吾谓之“戾气”者也。此气无象可见,无声可嗅,其来无时,其着无方。吾每见时医者误以正伤寒法治之,未有不殆者。医者彷徨无措,病者日渐危笃。病愈急,则投医愈乱。不死于病,乃死于医…………。吴又可最后叹道:守古法则不知今病,舍今病而别搜古书,投之不效,徒增万般痛苦,千载以来,何生民之不幸如此。书中又细述种种防疫治疫之法。

见周勃看得入迷,张恪笑了笑,自去一旁温书。周勃学问精深,不想却不曾知道此书,越看越觉得此书精妙,人深省。他学问渊博,对医理之事,也有所涉猎,对此书所言之事,颇为认可赞叹。良久之后,周勃看完,长叹一声:吴又可,当为一代宗师矣。又想了想后,朝张恪道:“敬之,此书予允为师誊抄一份。”张恪自无不允,点头称是。周勃招来下人,吩咐一番,下人领命后,拿着书躬身而去。周勃略微检查一下张恪的功课后,便匆匆而去,续写奏书。不一会儿后,下人将《温疫论》送还张恪,张恪接过来,便揣进怀里,向师娘和薇儿告别后,便离开了城主府。

关于如何防治传染病,另一个时空里,张恪是深有所感的。想起上一世时,被疫情折磨得欲生欲死的,若非国人团结一致,各路英雄奋不顾身,国家顶着巨大的压力,运用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手段,还不知道要被摧残成什么样了。这一世,自然没有那些科学手段的。然而,这并不代表就对此毫无办法了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这个时代必然有这个时代的能人异士,出来救世济民。张恪现了这本书,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天意,也是人族文明不断展进步的必然。正是: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!

生活又回到了既定轨道中。北方,战事依然没有太大变化。人族百万移民正有条不紊地往南撤离。此举已初见正面效应,粮草辎重,武器箭矢的输送压力大为减轻,北方军的战略战术更为清晰明了,十个军事重镇互为奥援,狼族虽仍占着大片人族土地,但大势上对人族却已日趋有利。

比较麻烦的,其实还是移民的安置问题。尤其是随着夏季的到来,各地移民已开始有疫情出现。恰于此时,周勃的奏书送呈至皇帝案前,连带着还有《温疫论》一书。朝堂之上,众大臣传阅之后,纷纷赞誉有加,随即将周勃所提之法,形以正式之敕令通谕地方遵照而行。地方官员遵令而行后,逐渐反馈,此法行之有效,移民安置得法,疫情逐渐可控。皇帝大喜,特意颁旨嘉奖了晋州官员,对周勃个人更是赏赐颇多。晋州人等,皆大欢喜。

另一方面,去往青龙城寻找匠人的张家族人,经过多番努力寻找,终于请到了一家懂得相关技艺的人家。好巧不巧的是,对方祖上乃是晋州人,姓李,因缘巧合下学得制矾工艺。闻听家乡有矾石矿,有晋州当地望族,乡绅张氏意欲延请人回去晋州指导开矿炼晶等事宜,原本就有意落叶归根,回来晋州的老李家在张家人拿出五百两官银后,便与张家一拍即合,携家带口二三十号人跟着张家人回到了晋州。至此,懂行的师傅有了,现成的劳动力有了,张家的矾石矿也正式开始了生产。

自北方移民而来的灵源村村民,正不知往后如何维持生计呢,听说可以就近上班,而且待遇优厚,哪有不愿意的,纷纷报名。挖矿的挖矿,挑石的挑石。而张家族人则随着老李开始学习制取工艺。各项工作,如火如荼的展开。张家兴盛,已可预期。而缔造这一切的张恪,却依然回到了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里。尽管他在几次事件里,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天赋,但对于张家主母柳氏来说,十一岁的张恪,他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。柳氏不愿意儿子过多的参与到家族事务中,而荒废了学业。好不容易能拜得周勃为师,怎么可以蹉跎岁月,而去追逐一时之利呢!好在,张家崛起之势,已成必然,背后又有周勃暗中照顾,诸事都有专人负责。倒也毋须张恪再去画蛇添足,他也只好静下心来,跟着周勃学习。这个世界跟前世的知识体系毕竟还是有很多的区别的,虽然张恪前世的学历也很高,却也不意味着能用前世所学无缝衔接今世的系统,所以要学的,还是挺多的。

就这样,时光飞逝,流年似水间,五年过去了。

翌日午后,城主府。

昨天自灵源村一行后,周勃回到城主府,脑子里便一直在想着那里的所见所闻。张家在安置区的种种作为,是有颇多可引鉴之处的,若能好好总结下来,推行于各地方,未尝不能造福万民。若各地方官员皆按此实施,不仅有利于安置工作的开展,也必可减少百姓诸多苦痛。想到这里,周勃连忙伏于案上,奋笔疾书,将灵源村之事一一细写下来,准备上书皇帝,将此方略,提供给其他地方,以作参考。只是写到防疫的部分,却有诸多不明就里之处,毕竟是要呈给帝皇朝堂的,自然不能马虎以待,因此想着,这些事情,既然是张恪提出来的,不如明天问问他。忍着心痒难耐,到得翌日午后,张恪到来后,连忙将他招到眼前询问了起来。

张恪听完老师的询问后,笑道:“我一个小孩子,哪里会懂防疫之事。只是因为家里有本书叫《温疫论》,是一位叫做吴又可的医师写的,我就将里头的一些讲法跟张叔唠了唠,没想到张叔还真用上了。”

周勃闻言,皱眉想了想后,疑道:“《温疫论》?吴又可?我怎么竟不曾听过?”

张恪闻言,伸手入怀,掏出一本书,双手递给老师。昨天晚上,张远回府后,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张恪后,他就料到老师或会对此有所疑惑,因此早有准备。唉,以后还是要跟张远说一下,别为了拍马屁,把啥事儿都招了,不知道少爷想低调一点吗?

周勃接过书,便立即翻看起来,《温疫论》开篇有云:夫温疫之为病,非风,非寒,非暑,非湿,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。此异气,吾谓之“戾气”者也。此气无象可见,无声可嗅,其来无时,其着无方。吾每见时医者误以正伤寒法治之,未有不殆者。医者彷徨无措,病者日渐危笃。病愈急,则投医愈乱。不死于病,乃死于医…………。吴又可最后叹道:守古法则不知今病,舍今病而别搜古书,投之不效,徒增万般痛苦,千载以来,何生民之不幸如此。书中又细述种种防疫治疫之法。

见周勃看得入迷,张恪笑了笑,自去一旁温书。周勃学问精深,不想却不曾知道此书,越看越觉得此书精妙,人深省。他学问渊博,对医理之事,也有所涉猎,对此书所言之事,颇为认可赞叹。良久之后,周勃看完,长叹一声:吴又可,当为一代宗师矣。又想了想后,朝张恪道:“敬之,此书予允为师誊抄一份。”张恪自无不允,点头称是。周勃招来下人,吩咐一番,下人领命后,拿着书躬身而去。周勃略微检查一下张恪的功课后,便匆匆而去,续写奏书。不一会儿后,下人将《温疫论》送还张恪,张恪接过来,便揣进怀里,向师娘和薇儿告别后,便离开了城主府。

关于如何防治传染病,另一个时空里,张恪是深有所感的。想起上一世时,被疫情折磨得欲生欲死的,若非国人团结一致,各路英雄奋不顾身,国家顶着巨大的压力,运用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手段,还不知道要被摧残成什么样了。这一世,自然没有那些科学手段的。然而,这并不代表就对此毫无办法了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这个时代必然有这个时代的能人异士,出来救世济民。张恪现了这本书,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天意,也是人族文明不断展进步的必然。正是: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!

生活又回到了既定轨道中。北方,战事依然没有太大变化。人族百万移民正有条不紊地往南撤离。此举已初见正面效应,粮草辎重,武器箭矢的输送压力大为减轻,北方军的战略战术更为清晰明了,十个军事重镇互为奥援,狼族虽仍占着大片人族土地,但大势上对人族却已日趋有利。

比较麻烦的,其实还是移民的安置问题。尤其是随着夏季的到来,各地移民已开始有疫情出现。恰于此时,周勃的奏书送呈至皇帝案前,连带着还有《温疫论》一书。朝堂之上,众大臣传阅之后,纷纷赞誉有加,随即将周勃所提之法,形以正式之敕令通谕地方遵照而行。地方官员遵令而行后,逐渐反馈,此法行之有效,移民安置得法,疫情逐渐可控。皇帝大喜,特意颁旨嘉奖了晋州官员,对周勃个人更是赏赐颇多。晋州人等,皆大欢喜。

另一方面,去往青龙城寻找匠人的张家族人,经过多番努力寻找,终于请到了一家懂得相关技艺的人家。好巧不巧的是,对方祖上乃是晋州人,姓李,因缘巧合下学得制矾工艺。闻听家乡有矾石矿,有晋州当地望族,乡绅张氏意欲延请人回去晋州指导开矿炼晶等事宜,原本就有意落叶归根,回来晋州的老李家在张家人拿出五百两官银后,便与张家一拍即合,携家带口二三十号人跟着张家人回到了晋州。至此,懂行的师傅有了,现成的劳动力有了,张家的矾石矿也正式开始了生产。

自北方移民而来的灵源村村民,正不知往后如何维持生计呢,听说可以就近上班,而且待遇优厚,哪有不愿意的,纷纷报名。挖矿的挖矿,挑石的挑石。而张家族人则随着老李开始学习制取工艺。各项工作,如火如荼的展开。张家兴盛,已可预期。而缔造这一切的张恪,却依然回到了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里。尽管他在几次事件里,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天赋,但对于张家主母柳氏来说,十一岁的张恪,他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。柳氏不愿意儿子过多的参与到家族事务中,而荒废了学业。好不容易能拜得周勃为师,怎么可以蹉跎岁月,而去追逐一时之利呢!好在,张家崛起之势,已成必然,背后又有周勃暗中照顾,诸事都有专人负责。倒也毋须张恪再去画蛇添足,他也只好静下心来,跟着周勃学习。这个世界跟前世的知识体系毕竟还是有很多的区别的,虽然张恪前世的学历也很高,却也不意味着能用前世所学无缝衔接今世的系统,所以要学的,还是挺多的。

就这样,时光飞逝,流年似水间,五年过去了。

www.bylwen.com 月亮小说网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